《三体》作者刘慈欣短篇集:中国科幻的璀璨篇章

《三体》的刘慈欣,在中国突破100万部的科幻短篇集!
● 突然出现的宇宙飞船,从飞船上依次降临地球的神,以破败的姿态说道:“我们是神。为了回报创造这个世界的功劳,请分给我们一些食物吧。” 神文明进入老年期,宇宙飞船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神希望在地球上生活。联合国秘书长承认,扶养这些老神是人类的责任,二十亿柱的神被接纳进十五亿个家庭。然而,不久之后,两者的蜜月期宣告结束——“老神赡养”
● 神文明离开3年。在地球上,最富有的13个人雇佣职业杀手,想要杀死的却是最贫穷的3个人。受社会资产液化委员会委托拯救人类文明的杀手,从来自兄文明的男人那里,听到了另一个地球上发生的令人震惊的事态。“扶养人类”
● 蚂蚁和恐龙,这两个世界的共存关系持续了2000年以上。恐龙世界的复杂系统,由蚂蚁联邦支撑,但蚂蚁世界要求恐龙世界废弃核武器,遭到拒绝后,所有的蚂蚁都开始了罢工。“白垩纪往事”
● 主任说,我休假的条件是,带上眼睛一起去。显示器上呈现的眼睛的主人,是一位年轻的女孩。我带着她在车站的眼睛,一起去了草原旅行。在宇宙中工作的人,可以把另一组眼睛留在地球上,通过在地球上度过真正假期的人,进行虚拟体验。“带着她的眼睛”
● 从74年的人工冬眠中醒来时,地球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为了逃避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衰退,“南极后院化构想”被立案并执行,结果发生了严重的事态。“地球大炮”
阅读刘慈欣的短篇集,这是继《圆》、《流浪地球》之后的第三本书。
本书收录了5篇作品。收录了4篇中篇和1篇短篇。
已经阅读过《三体系列》的读者,我认为可以追溯作者到达《三体系列》的道路。另一方面,尚未阅读《三体系列》的读者,可以期待本书的作品群是《三体系列》的发展形式,也是集大成之作。
这次发售的两本短篇集,《流浪地球》和《老神赡养》中收录了相对早期的作品,但在阅读时,我感受到的,除了“竟然能想到这样的故事啊”这种单纯的惊讶之外,还有很多描写都让人联想到《三体系列》的故事。
那就是在故事中讲述的创意和插曲,故事展开的流程,以及感受到的氛围等。例如,纳米材料线、古登堡不连续面等专业术语。还有,称赞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并加以吹捧,然后又突然贬低他们,与大众之间的关系等。
我认为,这表明《三体系列》这个巨大的故事是作者迄今为止的集大成之作,而《三体系列》这部在科幻史上也极为罕见的大杰作,正是从这些作品群中诞生的。
以下是收录作品的感想等(尽量避免剧透)
老神赡养 《科幻世界》 2005年第1期(1月号?)
近100页的中篇。原题直译过来是“赡养神”。天空被无数宇宙飞船覆盖的某一天,街上开始出现留着长长的白发和白胡子的穿着白色服装的老人。他们自称是神,说为了回报创造这个世界的功劳,希望能得到照顾。联合国决定接纳他们,15亿个家庭接受了他们,但接受的各个家庭渐渐开始厌恶神。
从第一页开始就有“被朝阳的光芒照耀着”这样的表现让人吃惊,但幸运的是,让人吃惊的只有这里而已。
天空被无数宇宙飞船覆盖的形象,是源于克拉克《童年的终结》的想法吗?
根据解说,正文中的辱骂性语言比原文更温和地翻译,如果这种表达方式是温和的,那么原文会是什么样子呢?
不是“神様”,而是被称为“神”的地方是关键吧。
神和人类一模一样是因为人类是神的直系子孙,这一点和《镜头人系列》的艾丽西亚人和地球人的关系一样(大概是圣经的想法?)。如果想到艾丽西亚人的导师们寄居在基尼森家,就会觉得很好笑。
扶养人类 《科幻世界》 2005年第11期
近120页的中篇。这是描写“老神赡养”3年后的世界的续篇,但氛围完全不同。
主人公是暗杀者。有一天,他被邀请到高级酒店的豪华会议室,被委托暗杀3个人。
首先,主人公是杀手这个设定让人吃惊。是想以黑色小说(暗黑小说、犯罪小说)为目标吗?底层下层阶级、黑暗社会和杀人的描写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充满压迫感。本作的主题,是黑暗社会和贫富差距吗?
本作完成的时候,已经完成了《三体》的第一部,而《三体系列》冷酷无情的弱肉强食的世界,正是本作的黑暗世界。
白垩纪往事 未标明出处 扉页的版权标记是2008年(与《三体Ⅱ》同一年)
近110页的中篇。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末期,冈瓦纳大陆的中心地带,一头霸王龙和一群蚂蚁进入了共生关系。从那时起5万年。大小差异巨大的两个种族,没有竞争,而是互相合作建立了科学文明。
奇想小说,但很容易阅读,很有趣。也就是说,作为娱乐小说(娱乐)也很优秀吗?
恐龙和蚂蚁的相互依存关系很有意思,但彼此认为即使没有对方也没关系,这是愚蠢的……
用这种玩笑一样的设定写到最后,正如解说中所写的那样,确实是一种力量。
带着她的眼睛 《科幻世界》 1999年第10期
近40页的短篇。眼睛是指为了给无法经常回到地球的宇航员们提供在地球上度过的感觉的VR方式的传感器眼镜的终端。
在宇宙中心工作的主人公,被允许了久违的休假,为了转换心情而考虑旅行,但上司以带年轻女性的眼睛为条件。
根据解说,这并不是作者想写的类型的故事,而是作为市场营销的结果而选择的。
这个想法本身,很像刘慈欣式的,科学家挑战世界的惊异的科幻,但让人联想到R·F·杨或加吉心的悲伤系的故事。
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落日”这个命名。在日本,我觉得不会起这样的名字。“缘分”这个概念,我觉得在中日是共通的,但文化不同吗,还是语言的意思不同呢?
设定中有很多吐槽点,但即使如此也能强行成立,这很符合作者的风格。
但是,这是一个残酷的故事。设定完全不同,但我想起了星野之宣的《塞斯·艾弗里的21天》。
地球大炮 《科幻世界》 2003年第9期
近120页的中篇。利用核爆成功制造超高密度物质的主人公,从克服不治之症的人工冬眠中醒来,却变成了地球的敌人。
中盘的物理学想法,我在本福德的《光之潮(1989年)》中读到过。关于这个想法的故事展开几乎相同,但在本作中,将这个想法发展,并提出了更具新意的愿景。
评论者在读了《三体Ⅲ》时,认为作者是不是读了本福德,读了这篇之后,这种想法变得更强烈了。
但是,即使想法相同,在那里讲述的故事也大相径庭。本福德的作品是在宇宙中探索生命意义这个主题的漫长系列中的一篇,而本作的主题,我认为是科学技术与大众的关系。
当某个计划失败时,由负责人承担责任是理所当然的,但在承担法律责任的基础上,还因为私怨而被盯上,甚至成为社会不满的发泄口。即使是将来对人类发展有贡献的技术,也会因为一时的评价而被彻底批判。这种批判性地描绘科学技术与大众的关系的姿态,在《三体系列》中也有描绘。我以为是在读批判中国社会的故事,但也许在日本也一样。只是,我觉得在日本,不像在中国那么严酷。
本篇的原创创意是独创的,虽然在物理学上是正确的,但它的形象和工艺上的实现性,与其说是愚蠢的科幻(这是褒义词。),不如说是更接近于此。
另外,将来的人类应该向宇宙扩展的愿景,在本福德和刘慈欣之间是共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