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隐》:武士道、死亡与生存的思索

武士道,即是求死之道,一部展现武士道精髓的史诗巨作!
藩内的争端中,佐贺藩士田代阵基为了展现武士的尊严,决定切腹。为了给冥界留下纪念,他拜访了家中流传的传说中山本常朝的庵,在那里听到的却是惊天动地的武士道观。
一直以来,我对“叶隐”敬而远之。我知道三岛由纪夫曾赞赏它,并且联想到三岛的自决,想象这是一部颂扬死亡、讲述某种惨烈武士道的书。这种武士道,我觉得与我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
今年秋天,角川文库复刊了安部龙太郎的“朝夕求死 葉隱物語”(准确来说,是2014年4月由日经文芸文库刊行的“葉隠物語”,经过增补和修改后的更名版本),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第一次接触到“叶隐”的世界。于是,我借此机会,也读了三岛由纪夫的“叶隐入门”(新潮文库)。
读了三岛的“叶隐入门”后,我开始觉得三岛或许是通过“叶隐”,将战国时代到江户时代的变迁,与战时到战后的变迁叠加在一起看待。这两种变迁都经历了死亡是理所当然的时代,到以生存为优先的时代,最后死亡被遗忘的转变。正因为如此,以死亡作为剧药的“叶隐”,即使在当时也是反时代的,而在只能选择生存、没有自由的战后时代,却具有了逆向赋予死亡自由的意义。对三岛来说,“叶隐”是“在那个非常流行,并且被世人强制要求阅读的战争时代结束后,反而照亮了我的内心”。
此外,从战国时代到江户时代,或者从战时到战后,时代变迁,从武士道的时代转变为艺能和技术统治的时代,三岛认为,“叶隐”是蔑视“艺能”的。对三岛来说,“叶隐”否定了他所从事的文学这种“艺能”,引导他思考行动伦理和行动方式。并且,三岛提出了这样的疑问:“那么,当死亡来临的时候,对于行动家和艺术家来说,哪一个更能获得强烈的完成感?我设想,只是添加一点就能瞬间完成那个世界的(行动家)的死亡,难道不是更加强烈的完成感吗?”
也就是说,在战后这个无法为大义而死的时代,伴随着死亡的某种行动才是自由,才是强烈的完成感的人生,三岛似乎是通过“叶隐”来进行自我反思。
然而,读了安部龙太郎的小说后,我对“叶隐”的印象与读三岛时完全不同。首先,死亡本身并非目的,重要的是“拼死生存”。这是在第9话中描写的,中野神右卫门清明(“叶隐”的作者山本常朝的祖父)的生活方式,以及在第13话中描写的,岛原之乱后,锅岛家臣团对幕府的态度。正因为拼死,才能活出符合道义的、笔直的人生。“叶隐”不是一本讲述死亡的书,而是一本讲述生存的书,不是吗?
此外,三岛将“行动家还是艺术家”作为对立轴来思考,而安部龙太郎的小说则描写了“叶隐”的作者山本常朝,为了主君的古今传授,背诵了古今和歌集的全部一千一百一十一首。并且,他还裁断了赤穗城主浅野内匠头,因为他不懂旧例,导致家门断绝(第22-23话)。不是“行动家还是艺术家”的对立轴,而是在从武断政治向文治时代过渡的过程中,为了生存下去,必须拼命地熟练“艺能”的世界。“叶隐”的作者真的蔑视“艺能”吗?
通过比较安部龙太郎和三岛由纪夫,可以感受到两者的巨大差异,并开始想要阅读“叶隐”的原典。并且,安部龙太郎的作品更具魅力。锅岛家是如何在从战国时代过渡到丰臣政权、德川政权的过程中,保持自身原则并生存下来的?他以“叶隐”的片段为基础,用流畅易懂的文字,完美地描绘了一部长篇历史剧,并飒爽地描绘了锅岛武士的人格和精神。评价为“最优秀的作品”,给予了5颗星。这是我写的第34篇评论。2021年11月20日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