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忠臣藏》:残余的残酷与武士的信义

从吉良府邸讨伐后撤退的途中,足轻·寺坂吉右卫门被大石内藏助命令活下来,成为这场战争的见证人。既不能殉义,又要忍受世人的目光而活着的吉右卫门,在十六年后,与讨伐前夜脱盟的濑尾孙左卫门重逢。与他境遇相同的旧友,实际上也从内藏助那里秘密地托付了后事。描绘了选择了残酷人生的两位武士的信义和哀欢的标题作等,收录了连作四篇《终结始》《飞蛾之日》《生命的意义》《最后的忠臣藏》。
曾经书名是《第四十七位浪士》时在新潮文库中读到。深感感动。去年被拍成电影,去电影院看了。作为近年来的时代剧电影,我感叹它制作得非常细致。以此为契机,再次阅读了这本文库——果然,很棒。
并非预定调和的美谈,而是从“讨伐”后的相关人员的心情进行照射,对来自公仪的问责的担忧,以及以严峻的身份社会为前提,以非常讽刺的视角开始书写,这才是池宫的真本事。
在开端附近,大石命令好不容易去“报告”的寺坂吉右卫门,在三次浅野家的江户宅邸被拒之门外,首先就让人感到震惊。不仅无法见到想在屋内听取“报告”的瑶泉院(内匠头的遗孀),寺坂还被三次浅野家的奥用人冷遇,如同一个肮脏的人。足轻这个身份的低微。
如此一来,大石命令寺坂的“报告”之旅的难以想象的残酷就被想象出来,读者被卷入了阴影浓重的故事的前途。
池宫原作的精彩之处在于,将这些“残余”的残酷升华到了美学。一瞬间的死亡是美丽的,残余的生存是严酷的。
那种严酷,经常会招致惨不忍睹、丑恶的东西。但是池宫,将作为实际存在的“巨大的恒星”的大石,某种意义上设定为“虚构的光源”,并且设置得非常出色。然后,在那个光芒的照耀下,将最底层的浪士·寺坂和大石家的家臣·濑尾孙左卫门等人,描绘得光彩夺目。
如此一来,在与“巨星”大石的对比中,“即使突袭也没有切腹的武士”(寺坂)“虽然有突袭的意志,但因为其他的命令而未能实现的武士”(濑尾)鲜明地浮现出来。当然,在他们的光芒的背后,潜伏着漆黑的深渊。
电影在故事后半部分登场的濑尾孙左卫门,以及被他抚养长大的大石的遗孤(与阿加鲁之间出生的女儿)的命运,进行了重点描述,演出非常精彩,但这样重读小说的话,无论是高潮的袅袅笔触,还是深刻的余韵,果然都让人痛感“原作”之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