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木赖黄:日本近代建筑的雄杰

日本近代建筑的雄杰,妻木赖黄。他年幼时父亲因疫病去世,作为幕臣的父亲去世后,他在维新后孤身一人,17岁独自前往美国。后来,在康奈尔大学学习的异才回国后,因其才能被赏识,参与了井上馨的“官厅集中计划”。此后,作为官吏,妻木凭借着压倒性的才能和热情不断前进,他的心中始终充满着对幼年时所见的美丽江户街景的爱。不是盲目地西化,而是利用西方技术重建江户。怀着这样的誓言,妻木挑战了许多成为国家基石的建筑,包括大审院、广岛临时假议院、日本劝业银行、日本桥的装饰意匠。终于,他克服了无数的批评和困境,倾注心血于建设讨论这个国家未来的场所——国会议事堂……。外务大臣井上馨、工匠鎗田作造、担任助手的建筑师武田五一、妻子美奈,以及与他交往的人们的目光,从多角度描绘了妻木赖黄这位孤高的存在。那坚强不屈的矜持和信念让人热血沸腾的倾情之作,诞生了!
【个人简介】
木内昇(Kiuchi Noboru)
1967年出生于东京。在出版社工作后,2004年凭借《新选组 幕末的青岚》出道成为小说家。2009年,获得早稻田大学坪内逍遥大奖鼓励奖。2011年,凭借《漂砂的歌唱》获得直木奖。2014年,凭借《栉挽道守》获得中央公论文艺奖、柴田炼三郎奖、亲鸾奖。《茗荷谷的猫》、《笑三年,哭三月》、《一个男人》、《横町余话》、《光炎的人(上・下)》、《球道恋々》、《化物蜡烛》、《万波翔》、《火影に咲く》、《占》等著作众多。
木内昇虽然也是时代小说范畴内,但本作的主人公——妻木赖黄的名字还是第一次听说,于是调查了一下,原来是明治时期活跃的建筑师。
幕末时期参与外交的旗本,或者明治时期的棒球迷,或许还能胜任主人公,但以建筑师为主角,要如何构建故事呢?带着这样的疑问阅读了这部作品。
故事开始于明治19年,外务省厅舍,外务大臣井上馨与首相伊藤博文讨论东京的都市计划的场景。
同样出身长州的两人,用家乡口音相互称呼“闻多”、“俊辅”交谈,但在伊藤看来,受雇的外国建筑师康德尔完成的官厅街整备计划方案,井上似乎不太满意。
伊藤问不满的根源是什么,井上回答说“没有份量”,也就是说,就这样下去只会是西方的拙劣模仿。无奈之下,伊藤设立了内阁直属的“临时建筑局”,任命技师长松崎万长。松崎从自身德国留学的经验出发,推荐了设计技师赫尔曼·恩德。
然后,松崎向井上介绍了在恩德手下工作的四名日本技师候选人,但由于经验不足,井上对看不出个性的面孔更加不安。然而,其中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年轻的妻木赖黄。
井上从自称妻木赖黄、继承了旧幕臣血统的青年技师身上,感受到了猿猴模仿技师所没有的执着……
嗯……阅读期间一直有种“最终这部作品到底谁是主人公呢?”的疑问,仿佛鱼刺卡在喉咙里一样挥之不去。 确实,中心人物是建筑师妻木赖黄,这一点毫无疑问,但他真的是“主人公”吗? 留下了这种消化不良的感觉。
故事以明治19年开始的东京近代都市化第一步——官厅街(现在的霞关)的建设计划,起用妻木赖黄作为技师之一开始,穿插着广岛临时假议院的建设等插曲,直到帝国议会议事堂(现在的国会议事堂)的建设被描绘出来。
顺便一提,国会议事堂建成于昭和11年,而妻木赖黄去世于大正5年。 也就是说,故事的后半部分,作为主角的妻木赖黄不在场的情况下,故事继续进行并迎来完结。 当然,完成帝国议会议事堂建设的是妻木的弟子之类的建设技官们,并采取了“继承妻木的遗志”的形式(国会议事堂的设计表面上是渡边福三的方案,但实际的设计是……)
那么,回到第一印象“谁是主人公不清楚的问题”,本作由四章+终章构成,总共五章,但时代却跳跃得很快,登场人物也更换得相当频繁……老实说,可以说登场人物数量是相当多的作品。
日本的近代建筑兴起,而且是以国家级别的项目为中心展开的时期,所以从大臣级到现场作业的工匠级,登场人物多种多样。上文中介绍的开头的伊藤博文和井上馨,几乎只有开头就退场了。甚至主人公妻木在过了30页之后还没有出现,不禁让人焦躁地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如果能整理清楚这些庞大的人物就好了,但本作在这部分存在问题,或者说……主要登场人物和只有一次出场的人物之间的描绘方式不太明确。因此,很难进行“这个是必须记住的人物,这个是可以忘记的人物”的记忆容量的节约,对于记忆力日益下降的中年读者来说,这真是痛苦。
最大的问题是,很难把握是以妻木赖黄的个性为轴心来描绘,还是以其对周围人物的影响力为轴心来描绘。即使以妻木赖黄为题材来构建故事,也并非必须让妻木处于推动故事、容易理解的位置,也可以以相关人物为各章的主人公,描绘妻木在各个时代所产生的影响力。
但是,这部作品在这方面却很尴尬,既没有把妻木放在容易理解的主人公位置上(或者说,作者想描写的妻木是不轻易表露内心的人物,所以也很难放在主人公的位置上),也没有立起能被称为各章主人公的次要角色。
这么说的话,可能会觉得都是立不起来的角色,但木内昇的人物塑造能力得到了发挥,我觉得有很多有趣的角色。尤其是妻木所信赖的宫大工大迫,真是个很有趣的人物。
只是,妻木也时不时地露面,所以各时代的登场人物既没有掌握主导权来展开故事,妻木也时隐时现,所以很难把握以谁为轴心来讲述故事……这在阅读时让人感到很微妙的压力。
即使是同一木内作品,像《光炎的人》的主人公音三郎,和他的儿时玩伴利平,作为主人公也引导着故事的展开,所以我认为作者并没有缺乏明确主人公的技巧。
作为反派或者说敌役,设计东京站的辰野金吾也登场,如果强调与妻木的竞争关系,或许就能作为“妻木赖黄的故事”而贯穿始终,但妻木只是暗示在某种程度上暗中活跃,所以怎么说辰野的角色塑造也以一种不完整的方式结束,或者说,给人一种小人物的感觉。
作品中描写的插曲我觉得非常有趣。特别是广岛建设的临时假议院的议事堂建设,要在半个月内完成还没有确定建设地的建筑物,这简直是无稽之谈,但从设计到决定工法,到与实际作业的工匠们的交流,都仿佛是秀吉传奇化的“墨俣一夜城”,让人有种欣赏魔术的感觉。
但是,最终这又因为谁是主人公不清楚的本作的风格而导致无法充分发挥其趣味性,或者说……最终场景以对故事没有太大关系的妻木的妻子照顾妻木的场面结束,但用没有存在感的人物来收尾,这又如何呢?
虽然选取的主题和题材很有趣,但在实际担任主角的人物的描绘上存在难点,导致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力,留下了一本令人惋惜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