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凛的圣像画与基督教米姆:明暗交织的文化探索

日本首位圣像画家山下玲,描绘其坚定不移且波澜壮阔的一生!
“想要成为画师的愿望怎么也抑制不住”——
在维新时代前的十年,一位女性诞生于茨城县笠间,
15岁时离开了故乡。
怀着“想成为画师”的热情,山下玲进入东京的
工部美术学校学习,
决心钻研西洋绘画的道路。
受到俄罗斯东正教传教士尼古拉的指引,
明治13年,为了学习圣像画制作,她远渡帝都俄罗斯,
但在女子修道院也与周围发生冲突,苦苦挣扎。
在艺术与信仰之间挣扎的同时,
她坚强地度过了明治时代,
完成了这部充满力量的巨作。
解说《“喜欢”之后的东西》 酒井顺子
※圣像=在东正教中,作为信仰核心的基督、圣母、圣人等的圣画像。
崇拜的对象
米姆(meme)指的是文化基因(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创造的词)。它指的是在时代潮流中人与人之间传承的文化遗产。圣像画(イコン)也可以说是其中之一。
过去,不识字的人占了绝大多数。因此,描绘哈里斯特斯(=基督)和生神女(=玛利亚)的画作,作为培养这些民众信仰心的工具是很有价值的。据说圣像画被称为“会看的圣经”。
山下玲在圣彼得堡的女子修道院,被命令临摹圣像画。然而,玲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仿佛是一位病人的、黑色的哈里斯特斯。眼神阴暗,眼下也显得阴郁。这是一幅平板且阴郁的画……“我不是来工作室工作的。我是来这个国家学习美术的。首先,这画是什么?既没有采用近代西洋画法中的明暗法,也没有运用远近法。你们竟然让我以这种前时代的画作为范本吗?”玲在心里呐喊(文库本,二一四页)。
另一方面,她也被埃尔米塔日美术馆中展出的西欧画作深深吸引。我想学习这样的画,她想。
让她不断反抗的心平静下来,并动摇她的是奥利加姐姐(=访问幕末时代的日本的提督普乌查金的女儿)的一句话。她说,俄罗斯的圣像画被世俗的艺术所迷惑。“即使以圣经的故事为题材,也不一定就是神圣的画。盲目追随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会远离信仰。文艺复兴是讴歌人性的艺术至上主义。非常具有魅力。但作为信仰者,我对此表示怀疑。圣像画不应该是艺术”(同,三八五页)
后来,玲也这样告诉自己。“圣像画是人们信心、崇敬的媒介。它是一扇窗。通过这扇窗,祈祷者与神和生神女、圣人们融为一体。因此,画家必须排除自己的解释,遵守古老的传统”(同,四八七页)。
我感叹这是一部蕴含着深刻主题的作品。
出于好奇,我也阅读了若桑绿的著作《女性画家列传》(岩波新书)。因为其中有一章是关于山下玲的。
圣像画上不应该写上画师的名字。“其无名性的本质,隐藏在中世纪艺术创造的根本理念中。这些最终都是献给永恒的‘神’的,在永恒的绝对者面前,个体的名字是微不足道的。描绘基督的‘圣像’,不是‘艺术作品’,而是基督这种看不见的神性的、以看得见的形式显现出来的一种,它本身具有原型神的部分神性,是崇拜的对象”等等。
我想起了我在东京上野的近代西洋美术馆看到的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像。有很多描绘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垂死基督的画。它们都一样地丑陋。
我注意到的是,除了十字架之外,还有许多被架在T字架上的基督的画。仔细想想,将木材组合成T字形,可能比组合成十字形要容易得多。实际上,T字架刑也相当多。
与之相关,我感兴趣的是,岩波书店的月刊杂志《图书》2024年1月号中,新约圣经学者佐藤研撰写的题为“为什么是十字架,而不是‘杀桩’?”的随笔。佐藤先生在这本即将出版的岩波书店版《新约圣经修订新版》中,将これまで“十字架”と訳されてきた言葉を“杭殺柱”へと変更したのです。
十字架的希腊语原文是“stauros”,其原意是“桩”。拉丁语中,用“crux”一词来指代。
最初是I字型或T字型的刑具。“桩”竖立在地面的一个地方,然后将罪犯的双手钉在上面,使其脚无法触及地面,身体会垂下来,最终因呼吸困难而痛苦地死去。
真让人不舒服。因为这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许多罗马人也厌恶它。
为什么被称为“十字架”?“そもそも『十文字』の意匠自体はきわめて古く、いわば人類集合的な分布を示す。総じて天の『四方』を示唆し、四元素(火、风、水、土)を暗示し、全体性を示唆すると同時に完全性をも内包するシンボルである”と佐藤研さんは論じています。
基督教的信徒们,也许试图将耶稣的处刑死与“十文字”的意象联系起来,以提升其悲剧的意义。
即便如此,将极其残酷的处刑死作为信仰的象征,真是令人深思。
斯蒂芬·平克在《暴力的人类史》(几岛幸子+盐原通绪译,青土社)中,作为米姆的“十字架”指出,“从今天的感觉来看,磔刑仅仅是令人厌恶的拷问和处刑的手段的生动表象,即使有点恐怖,大规模的道德运动也不会采用它作为象征”,对此进行了辛辣的批判。
在山下玲的圣像画中,是否有描绘被处刑而死的哈里斯特斯的? 有英俊的哈里斯特斯复活的画……。玲,可能也不想画太残酷的画吧。
圣像画、十字架之类的基督教相关的米姆,似乎在明暗的两面摇摆不定。
因此,最后,唐突地说,我想到了日莲的“文字曼荼罗”。将法华经中讲述的虚空会的仪式,用文字而不是绘画来表现。难道不可以说,它很好地升华了米姆所蕴含的明与暗吗?
详细论述,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所以这里只提供一些线索……就这样,失礼了。
(完)